化学界撤稿事件二则
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X-MOLNews‍‍‍‍

在过去几年中,人们对于科研诚信的关注度越来越高,多次的大规模或者大影响的撤稿事件,不仅仅轰动了学术界,也在社会上引起的广泛的关注。从Tumor Biology 撤回数百篇中国学者的论文,到韩春雨的NgAgo论文最终从Nature Biotechnology 撤回,再到前哈佛医学院教授 Piero Anversa在心肌干细胞领域的大规模造假和大量顶级期刊论文撤稿,大部分我们听说过的撤稿事件好像主要发生在生物医学领域。但实际上,化学领域近年的撤稿事件也不在少数,只是其中大部在国内未引起广泛关注。本文中,笔者选择了近年来两起化学领域不太著名的论文造假和撤稿事件,为未来者鉴。

一、Macromolecules 撤稿事件

Macromolecules(IF=5.914, ACS publications)杂志在2017年12月8日决定撤回一篇2009年发表的研究论文,该论文研究了一种环境友好的含氟胶体的水相合成策略。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美国南密西西比大学的Marek Urban教授(现该学者在美国Clemson University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)。热心网友在社交平台举报该文章的Figure 1有明显的PS痕迹,编辑查证后将该论文撤回。


化学界撤稿事件二则


图片来源:Macromolecules, 2009, 42, 7828-7835中的Figure 1。红圈的部分有明显方块背景。

TEM的图片有一点奇奇怪怪的层状背景还是比较正常的,所以就不对CE两图吹毛求疵,但是B、D两张图中,用红圈圈出来的部分很明显有规则的方块形背景,与TEM的背景完全无法相容,明显是从其它图像上复制粘贴上去的。

Marek Urban教授在撤稿后发表了一个声明,表示该课题组在水相合成含氟胶体领域发表了大量论文,建立起了可靠的方法与策略,甚至已有研究发表在Science 上,这一篇的造假行为属于孤案。Macromolecules的主编Marc Hillmyer表示,在仔细审视了Urban课题组发表在该杂志中的其它两篇论文中,未发现造假的痕迹。而撤稿论文的第一作者,来自印度的Anuradha Misra,在图片造假事件被曝光后一直处于失联状态。

所以……这也许是一个典型的研究生坑导师的故事。当然,也可能是细思极恐的故事。

二、Rashmi Madhuri论文的大范围撤稿

Talanta(IF=4.244, Elsevier)2015年的一篇关于Fe/Pd双金属纳米粒作为电化学传感器实现即时检测的研究论文,该研究的通讯作者是印度理工学院(没错,就是电影《三傻大闹宝莱坞》里那个印度名校的原型)的Rashmi Madhuri。

首先有热心网友指出,该文章Figure 1中的D图,即一张TEM表征与该课题组2016年发表在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上的一篇文章过于相似。随后,2018年3月,作者以Figure 1的图注有错误为由提交了勘误,但是实际上却并未对相应图注做任何修改,反而是更换了看上去涉及造假的Figure 1D。这一举动引发了网友的极大不满,纷纷给Talanta 的编辑部施压彻查此事,结果杂志的主编Gary Christian发表声明,表示编辑部没有接受这次勘误,作者应该是直接联系了出版商Elsevier,从而未经学术审查而发表了此次勘误。


化学界撤稿事件二则


左图是2015年的争议论文,右图是2016年发表的论文,可以看出红框框中的图片惊人相似。

作者自以为聪明的试图掩盖造假行为的举动引来了更大的愤怒,充满学术热情的网友开始猛扒Madhuri文章中的问题,比如下图所示是两个不同的磁性纳米粒系统,而作者却适用了同一张纳米粒被磁铁吸引的照片,而唯一的区别就是有一张上面标了点字母。


化学界撤稿事件二则


左图:来自Colloids and Surfaces B: Biointerfaces, 2016, 142, 248-258;右图:来自ACS Biomaterials Science & Engineering, 2017, 3, 2120-2135。不同的磁性纳米材料却配上了同样的图片,可以看出两图中所有细节均一致。

2018年2月,ACS Biomaterials Science & Engineering(IF=4.432,ACS publications)正式宣布撤回Madhuri课题组于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,理由是对TEM表征中的图片进行了复制粘贴。


化学界撤稿事件二则


左图:修改前;右图:修改后。图片来源:ACS Biomaterials Science & Engineering,2017, 3, 2120-2135。

这篇论文先是有读者怀疑上图的ABCD中的纳米材料看上去过于相似,但是编辑无法确定是否存在造假行为,就给了一次修改的机会。没想到的是,该课题组“不知悔改地”给出了右图。可以看出右图的AB只是对原图美化了一下,而C图就只是复制了三四种不同形状的棒状纳米材料,这些材料表面的不规则条纹、形貌的缺陷都能找到一模一样的对应。编辑部在仔细审查后,最终给出了撤稿决定。

ACS Biomaterials Science & Engineering撤稿事件激发了大家在Madhuri的文章里玩“连连看”的热情,很快就有高段位玩家顺利通关,获得了终极奖励:帮助Madhuri课题组撤稿8篇论文,包括7篇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(IF=8.173, Elsevier)和1篇Analytica Chimica Acta(IF=5.123, Elsevier)。撤回的原因基本上也都大同小异,同一张TEM图在多篇论文中重复使用,而且还都声称是不同的材料。


化学界撤稿事件二则


左图: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, 2016, 78, 454-463;右图: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, 2015, 73, 234-244。“不同材料”拍出完全一致的TEM。

现在,已经有人发起了出版商应当永久拉黑Madhuri及相关作者的呼吁,因为这几乎可以确定一个典型的有组织作案、死不悔改、用谎言掩盖谎言的事件。有一些媒体试图联系当事人,Madhuri只有在事件刚被曝光的时候表示过自己不清楚所谓的造假事件,然后就再也没能联系上。


化学界撤稿事件二则


Rashmi Madhuri被集中撤稿的文章列表。

我们可以看出,材料的表征是化学研究中幺蛾子最多的地方,电镜表征则是造假最集中的地方。造假方式主要是复制粘贴纳米材料与一图多用,可以说很多手段都并不高明,肉眼就可以分辨出来。

撤稿原因有多种,有些的确是因为无心之失,属于“诚实的错误”(君子撤稿,十五年不晚https://www.x-mol.com/news/9450),但更多的要属于造假、剽窃等故意的学术不端行为。可以想见,今后各大出版社对于论文要求会更加严格,会使用更多技术手段来甄别这些粗劣的造假行为,比如让AI参与审稿过程(AI审稿离我们还有多远?https://www.x-mol.com/news/15611;造假者们颤抖吧!论文“照妖镜”——图片查重软件来啦https://www.x-mol.com/news/11715)。不要心存侥幸,故意捏造数据;也要管理好图片和数据,不要无意间造成一图多用而葬送科研声誉。

就算“Publish or perish”的压力再大,也要守住科学研究的本心和底线。

(本文由BingzzZ供稿)

返回
顶部